秋阳洒在上海水上中心的世锦赛航道上,邵莎莎坐在特制的座椅上,绷带绑紧了身体,握着船桨的手一遍遍发力,掌心上厚厚的茧子蹭过桨柄——那是水泡磨成血泡、再一层层结成的印记,像一枚枚勋章,记录她十年体育路的历程。这是邵莎莎第一次来到世锦赛的舞台,预赛第三的成绩,对这位在校园里从未参加过体育课的浙江姑娘来说,已经圆满。
邵莎莎在上海赛艇世锦赛比赛中——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
“小时候总趴在教室窗台上看同学上体育课,他们跑啊、跳啊,我心里很是羡慕。”邵莎莎回忆道。三岁时,一场意外发烧引发的格林巴利综合征,让原本已经学会走路的小姑娘变得双腿无力,从此坐上了轮椅……在儿时记忆里,父母总是带她在学校、医院和家三点一线往返,每次抽血打针,她再也没喊过一声疼。
凭借优异的成绩,邵莎莎顺利考取大学并获得国家奖学金,毕业后从事电商行业,有着一份不错的薪水。但心底里,始终埋藏着对运动的渴望,像一颗种子,随时等待破土发芽的那一刻。
转机出现在她22岁时,当浙江省体育局的选拔通知递到她面前时,她心动了,“我入选了残疾人皮划艇队。”但是父母并不支持维嘉优配,为何要放弃安稳的好日子,跑出去遭受风吹日晒?
家人的心疼不是没有道理,她从小在医院治疗,小小年纪会主动对护士说“轻一点”,怕家人难过。如今要去练体育,意味着“没苦硬吃”,“哪怕只是参与,我也想试试,那是我小时候没能体验过的生活。”
初入队伍,便遭遇当头一棒。作为零基础的“新人”,她连平衡感都找不到,更别说划得顺畅。每次翻船她都感到特别恐惧,因为自己是“旱鸭子”。可她并没有打退堂鼓,别人练一小时,她就多留半小时琢磨动作,手上磨出了水泡,挑破贴块创可贴继续练,直到水泡变成血泡,再慢慢结成茧。“那时候不觉得苦,就觉得终于能‘动起来’了,特别开心。”
练皮划艇四个月后,因队里调整,邵莎莎短暂离开。2019年,第十届全国残运会即将召开,她重新回到了水上,这一次,是赛艇。“赛艇不一样,普通人靠腰腹、下肢和上肢协同发力,我腿不能动,只能固定在座位上,单纯靠上肢发力。”
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摄
除了数不清的老茧,她的腹部被绑带磨出了一大块疤,皮肉渗血、化脓,如今已经成了一道发黑的印记,即便如此,她也没想放弃。当她捧回两枚残运会银牌,拿下全国锦标赛冠军后,家人的态度终于有了转变。
如今的邵莎莎,早已不是那个趴在窗台看体育课的女孩,她走上了一条比体育课更激动人心的运动之路。6点半起床,8点上艇训练,下午再练3小时,她会看健全人赛艇的录像,琢磨着把他们的技术动作,为己所用。
终于,在从事体育运动第10年,她迎来了自己参加的首个世界赛艇锦标赛。开幕当天,恰好是她的31岁生日,第二天比出预赛第三的成绩,让她对26号的决赛充满期待:“我会尽全力划,不管结果怎样,能站在这里,就已经胜利了。”
赛艇世锦赛是全球唯一的残健融合赛艇赛事。在上海水上运动中心的艇库前,奥运冠军、健全运动员、残疾运动员来来往往,大家往往会相视一笑,喊一声“加油”。就像当年在千岛湖训练时,路人看到了会朝她喊“加油”一样,那些陌生的善意,成了她划下去的动力。
“曾经没能在体育课上奔跑,现在却能在赛艇的航道上向前冲。”阳光洒在她的脸上,邵莎莎的眼里闪着光,那条向前延伸的航道,还在等她划出更宽广的未来。
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摄
富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